关于‘受害者有罪论’

受害者有罪论,即认为受害者之所以被害,是因为其自身存在问题的一种言论。

前两日看了《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豆瓣上分值很高的电影,一个有风韵的少妇,被聚焦,被垂涎,被嫉妒,被污蔑,被迫害……最后再到被‘接受’的各个阶段的串联。

她踩着高跟鞋,乳沟外溢,花裙包裹胸臀,走起路来风姿摇曳,孤高不屑。街上从少年,到老年,从穷苦到中产到权贵的男人们,都流着哈喇子,想把她剥光的眼神丝毫不收敛。这个穿街道而过去照顾父亲的环节,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光彩照人,给足了男人无聊生活的颜色,黄色的,肉色的,欲望色的。

就电影而言,即使不是叙事者是少年,也能深深地感知到,这是一部男性视角的电影。高分简评上,都是男人的评价,最简单的无非就是,美丽。但女性视角看这部电影,却很异样。不舒服,腻歪,厌恶。自然会引发了——受害者有罪论,这个话题的思考。

表面上,女主遭遇的不幸,都是起源与太过美丽,美丽和风情给她带来了不幸。但美丽,如果藏在家里,被衣服包裹着,没有高跟鞋,没有丝袜,没有乳沟,没有长发撩拨,没有与环境不和谐的这些,美丽就不存在了吗?外露与人的,美丽才是美?但可知的是,外露与人的这些美,的确给她带来了不幸。谁有罪?按照对人性的立意和对弱势群体的‘关照’,是丑恶的人性和人心,不容这种招摇的美,所以迫害她,脏污她,使她与环境一致。但这个美丽的原宿主,真的不该好好思量一下吗?

到底发生了什么?

伤害发生时,受害者和施害者都应双向判定。施害者,是第一应该受到惩戒、社会规则(法律or道德)来评判的。当群体性伤害发生后,难道就剩下旁观者的理性且冷静的谴责了吗?只剩这个了,这个跟文明进化有关系,跟环境的包容有关系,狭隘的氛围,无法容下差异,无法容忍‘不和谐’,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所能改变的,这是环境,这是一个区域所属的认知规则,更大纬度,是人性。
再说回受害者,一个招摇的女郎,耀眼夺目,她为何不能迎合环境,收敛妖娆,让自己低调地融入到当地的环境中。她除了在人群中孔雀一般而过,不留一丝多情,其实,她留下了,所属环境中对她的贪婪(男)和不容(女)。除了突出以外,这个女人,没有一丝能保护自己的能力。诋毁她,她不屑,但到了吃喝生活费上,她妥协了。她不明白,为何最后男人和女人都伤害她,她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男男女女,一起合伙做了人性之丑恶事,是恶心的;但这个女人不知哪错,甚至无意识保护自己,就实在也是说不过去。不想用‘活该’这么恶毒的词来表达对女主的评判,一来不乏会成为伤害女主的那群女人一样的心里,嫉妒作祟,但有一个结论是显而易见的——她本可以不遭受这一切,在她的选择下。
恶果的产生,她的确是在根源的起点上。

早上看到一个新闻,南方一个房地产开发商的主管,带一个20年毕业11月加入公司的女孩喝酒,开房,死了。女孩是不幸的。
在这则新闻里,我看到了这个定义——受害者有罪论——因女孩的问题造成悲剧。其实对弱者进行批判,在人道上是很容易跌落的。
支持者说:人有选择的权利,比如拒绝不去喝酒,不去陪睡;
反对者说:在一定的场景下,这种权利是失效的,这种权利不可能‘自如运用’,受害人只有不可避免的被伤害。提出这种论调的人,跟施害者一样可恶。

到此,观点如下:
1、受害者和施害者的行为,在恶果的结论上要独立论断,好就是好,坏就是坏。
2、当恶果发生,且受害者行为在感官上对结果存在一定的诱因时,受害者的复盘一定不可忽视。虽不可为结果受责难,但要为初始深思。
3、“受害者有罪论”,不可用‘有罪’来定论受害者,如果受害者有罪,那施害者是什么,有罪的高阶是什么?
4、人性、环境、文明、道德,不是一个人所能肩负的,保护好自己不受伤害,意识到自己有选择权,这才是杜绝恶果之前,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应有的深刻认知。你无罪,但不等同于,你对自己不该负责(保护自己,进行选择)。
5、同情,该有节制;谴责受害者有罪,实属不当;人性之恶,不可掉以轻心;保护自己,如果不是自己的责任,能指望谁?

活该,该吗?该!西西里女人虽然最后被陪伴着勇敢面对,如果有起初的收敛锋芒的‘智慧’,则不需要这种勇气。那个女孩年轻的花样生命香消玉损,如果有起初的‘选择’坚守,也不需要搭上性命。
这种智慧和选择,难。今日的受害人也好,明天的遭遇者也好,她们如果能提前有这种意识,或许,可以少些悲剧。
受害人无罪,但并不无关。‘管’好自己,要的!
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