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意义》-完-4.5

作者: [英]詹姆斯·苏兹曼(James Suzman)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副标题: 从史前到未来的人类变革
原作名: Work: A History of How We Spend Our Time
译者: 蒋宗强
出版年: 2021-3-1
定价: 68
ISBN: 9787521728668

2022年02月12日
序写得还不错,很有启发性,让人有继续读下去的欲望。

2022年02月16日
“火”让直立人有更多时间无聊,“无聊”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催生对立的“工作”。讲了四章,从宇宙到远古生命,再到智人,终于由“火”引出了“工作”。

2022年02月18日 摘抄
所有“即时回报型”社会都摒弃了等级制度,没有酋长、领袖或权威机构,不能容忍成员之间存在任何显著的物质财富差异。
狩猎采集者对待工作的态度,不仅取决于他们对自然环境慷慨程度的信心,还取决于确保粮食等资源得到平均分配的社会规范呵习俗。换句话说,没有人能够凌驾于他人之上,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按需共享”。
像朱/霍安西部落这种狩猎采集社会中的“极端平等主义”,是所有成员在特殊社会环境下尾了自身利益而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社会环境的特征就是没有统治者,没有正式法律,没有正式制度,只有高度个人主义,而且规模小,流动性强。在这种小规模的社会中,“嫉妒”与“自私自利”如影随形,“自私自利”总是“嫉妒”的影子,也就是说,“嫉妒”情绪确保了每个个体都能在资源分配中获得平等的份额,而个体则会基于平等意识来调节自己的欲望。如果有人想要获取超额资源,狩猎采集者最重要的应对武器就是“嘲讽”,以维持他们极端的平均主义。“嘲讽”的权力被公正地赋予每个成员,很少是恶意的、仇恨或卑鄙的。
为了适应剧烈的季节变化,欧洲、亚洲的狩猎采集者偶尔会储存食物,调整工作时间,这意味着人类朝着注重长期、注重未来的工作关系迈出了重要一步。

这本书读到第六章,总觉得文不对题,翻到封面看书的英文名,呵呵,还好,还好,保留了原版的英文书名,不知道是不是某个出版人蓄意的,虚张声势,哗众取宠,给这本书起了这个名字,另外的某个人迫于无奈,坚持保留英文原书名,至少保留匹配——《work—a history of how we spend our time》瞧瞧咱们的信达雅——《工作的意义—从史前到未来的人类变革》,这名字起的,就是跟书的内容没关系。

2022年02月19日
柴尔德教授:在快乐和坚强的时候结束生命是最好的。他坚持认为,这些继续工作的老人是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剥夺了更年轻、更有效率的继任者升职的机会。

2022年02月21日
马尔萨斯的两个遗产:首先,每当一个社会的农业或经济产出的提高由于人口增长而被稀释时,现在习惯上将其描述为“马尔萨斯陷阱”。在所有案例中都存在一个共同现象,即由于一项巧妙的新技术,农业生产效率会激增,让一两代幸运的人繁荣起来,人口数量实现迅速增加,之后稀释了农业发展成果,最终导致了一切恢复到物质贫乏的起点。其次,马尔萨斯指出了农业社会人口必须努力工作的主要原因。他认为,农民如此热衷于生育的原因在于不受控制的原始欲望。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即农民都非常清楚,他们工作有多努力,一年下来的收成就有多好,但很多变量超出了他们的控制范围,一个明确的办法就是生育。

2022年02月23日
狩猎采集活动是即时回报型的经济形态,手里采集者将人际关系视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延伸,大自然同他们分享食物,他们就与别人分享食物。但农业活动是延迟回报型的经济形态,农民将人际关系视为人与土地关系的一种延伸,土地需要他们付出劳动,他们也不会无偿同别人分享食物,而是要求别人支付一定成本。

“努力工作,创造价值”的观念被灌输给几乎所有地方的孩子,人们希望以此向他们灌输良好的职业道德。但事实上,即便在世界上最大大经济体,工作时间呵金钱回报之间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而且几乎还形成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惯例,即收入最高的人往往每年以股息和奖金的形式获取大部分收入,中高收入者按月获取收入,而低收入者往往按小时拿工资。毕竟,经济学家坚持认为,价值最终由市场来分配的,而供给和需求只是在某些时候才与劳动的努力程度完全相符。

2022年02月24日
这些混合了宗教、社会和商业的组织被成为“社团”,它们的职能通常类似暴徒渗透的会员俱乐部,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在中世纪欧洲拥有相当影响力的“行会”。有些社团利用成员的力量给自己争取利润丰厚的劳动契约,同时,许多社团的运作方式甚至类似犯罪集团,以此确保至少一部分财富流向底层劳动者。

罗马帝国的执政官和皇帝意识到,在不断膨胀的城市里,要限制民众发表异议,就需要确保百姓衣食无忧,偶尔还需要重大的军事胜利、马戏团呵其他公共娱乐分散一下他们的注意力。

罗马的统治者想法设法地分散公民的注意力,罗马各行各业“社团”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它们的行当不受奴隶的影响。

2022年0225日
城市的存亡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共同的行为准则,另一方面是其居民是否有能力借助共同的经历、信仰、和价值观团结在一起,然后逐渐将这些联系拓展到养育他们的农村。

2022年03月1日
只要人们聚居在城市,一种不同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的稀缺性就会塑造他们的欲望。这种稀缺性会激发渴望、嫉妒和欲望,这不是无法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绝对稀缺性”,而是攀比之中产生的“相对稀缺性”。对大多数人而言,这种“相对稀缺性”是长时间工作、攀登社会阶梯和攀比的内在驱动力。

人类既有能力建立等级森严的社会,也有能力建立严格平等的社会。一旦人们有了大量的粮食盈余来囤积、交换或分配,人性中更悲惨的恶魔就会掌控我们。

从历史上看,世界大城市的生活一直都是不平等的,尽管具有革命思想的人偶尔试图纠正这一点也无济于事。

非常富有的工厂主认为,更好地支持工人是基督徒的一种责任,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意识到,为了变得更有生产力,工人们需要有足够大的房子、足够多大食物和足够多的收入,能为偶尔奢侈一下支付成本。作为新兴的商业大亨,他们开始仿效之前的封建贵族,从自己积累的巨额财富中拿出一部分,在工厂附近为工人修建大量住房呵公共设施。

事实上,在接下来的200年里,劳工运动以及之后的工作几乎把所有资源都集中在为其成员争取更高工资和更多空闲时间上,而不是努力让其工作变得有趣或充实。

人们之所以毫无理由地想要某样东西,正是因为别人也有这些东西,他们想要模仿别人。因此,当贵族试图仿效皇室时,有抱负的机械师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士试图仿效贵族、手工艺人试图仿效大商人,最底层的人试图仿效他们上面的中产阶层。

纵观历史,在世界各地的城市中,下层阶级和种姓都有效仿社会地位较高者的趋势。在那些决心维护社会地位的精英中,这种趋势引起了很大大不安和不满。于是,一些城市精英为了阻止这个趋势,便采用穷人永远都不可能效仿的极其精致和昂贵的时尚用品。

迪尔凯姆“社会失范”:形容那种强烈的错位感、焦虑感甚至是愤怒感,这类情绪会驱使人们做出反社会的行为,甚至可能会在绝望的时候自杀。还表现为“欲壑难填之病”。随着能源获取率的激增、新技术的出现以及城市的不断膨胀,持续的、不可预测的变革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社会失范”似乎越来越像现代社会的永恒状态。

2022年03月03日
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将教育、医疗、农业和科学研究等服务划分为真正有用的工作,同时将那些除了让人有点事做,却无明显社会价值的服务划分为所谓的“废话类工作”(bullshit job),其中包括公司律师、公关、高管、健康管理员、学术管理员以及金融服务供应商。他认为这些工作“完全无意义、没必要、危害性大,就连从业者也不能证明它的存在价值”。
对于正在从事所谓“废话类工作”的人而言,有人认为自己的工作毫无意义,但也有人从中找到了满足感、方向感和成就感,将祖先传下来的平庸技能转变为类似艺术的东西。
在后工业化社会中,迅速发展的服务业中涌现出了大量无意义的工作岗位。如今,很多类似组织存在越来越官僚主义、越来越膨胀的趋势,这一现象有时被称为“帕金森定律”——工作会不可避免地膨胀,沾满一个人所有可用的时间。如果时间充裕,他就会放慢工作节奏或增添其他项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时间。
官僚机构总能产生足够多的内部工作,呈现出忙碌的表象,刻意凸显自己的重要性,以便确保本机构能够持续生存和扩张,但工作效率并没有出现相应的提升。

所有得以正常运转的官僚机构都有所谓的政策专家、技术专家或其他方面的专家,这些人在各自的神秘角色中找到了深深的满足感,没有他们,很多事情可能陷入停滞。